备孕群里突然炸开了锅——「听说试管婴儿能报销了?」「四川到底能不能用医保?」这样的讨论每周都在重复。自从2022年北京率先将16项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,全国各地的准父母们都翘首以盼,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四川的最新进展。
2023年3月四川省医保局官网挂出的一份文件让不少家庭心头一热,文件明确提出「探索将生育支持类医疗技术服务纳入医保」。虽然还没像北京、广西那样明确列出胚胎移植等具体项目,但政策口子已经打开。
在成都华西二院生殖医学中心,护士站贴着的报销流程图悄悄更新了。李护士告诉我们:「现在部分促排卵药物确实可以刷医保卡了,像来曲唑这类口服药,去年这时候还是全自费。」不过取卵、胚胎培养这些核心环节,目前仍需自掏腰包。
以30岁张女士的案例来说,她在成都某三甲医院做了三代试管婴儿,总花费8.2万。其中1.3万的促排药物通过医保个人账户支付,另外6.9万仍需现金结算。虽然整体报销比例不到16%,但相比之前「分文不报」已是进步。
值得关注的是四川特有的「梯度报销」政策:农村户籍患者在县级医院做试管,医保基金多承担5%。这个政策让绵阳的刘阿姨省下近4000元,她说:「虽然钱不算多,但感觉政府确实在想办法。」
四川省统计局数据显示,2022年全省出生人口同比减少9.8%,不孕不育率却攀升至18%。这种剪刀差让政策制定者不得不加快脚步。卫健委某位不愿具名的官员透露:「我们正在做压力测试,既要考虑医保基金承受力,又要防止过度医疗。」
德阳市的试点经验或许值得借鉴。当地将试管婴儿报销与生育登记挂钩,要求夫妻至少一方连续缴纳医保满2年,这样既控制支出又保证公平。试点半年后,辅助生殖门诊量增长37%,而医保支出仅增加12%。
在成都锦江区医保局办事大厅,工作人员经常遇到这样的咨询:「为什么同样的促排方案,在私立医院就不能报销?」目前政策确实存在「玻璃门」——公立医院部分可报,民营机构全部自费。这让很多冲着服务选择私立医院的夫妻陷入两难。
技术层面的困扰也不少。32岁的程序员小王发现,虽然医嘱单上写着「重组人促卵泡激素」,但医保系统里查不到对应编码。「医生说我用的进口药不在目录,国产的能报但效果差些。」这种「有政策难落地」的情况并非个例。
四川省医保局2024年工作计划中,「辅助生殖技术支付方式改革」已被列入重点课题。知情人士透露,可能借鉴浙江的「打包付费」模式——将整个试管周期费用打包,医保按比例支付,避免患者为凑报销门槛反复治疗。
华西生殖医学中心主任李尚为教授给出专业建议:「不必非等政策明朗再行动,现在就可以用医保个人账户支付检查、药物等基础费用。很多年轻人不知道,其实输卵管造影这类检查早就能报销了。」
夜幕降临,成都高新区的写字楼里依然灯火通明。那些正在加班攒试管钱的夫妻们或许该知道:政策正在以看得见的速度前进,也许下次去医院,收费单上的数字就会变得温柔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