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7月25日,全球首位试管婴儿路易丝·布朗在英国布里斯托尔举办40岁生日派对时,社交媒体上突然涌现大量质疑声——「试管宝宝真的能活过40岁吗?」这个看似荒诞的传言,实则折射出公众对辅助生殖技术长达四十年的认知迷雾。
从1978年第一代体外受精技术(IVF)到近年普及的第三代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(PGT),成功率已从最初的7%提升至45%以上。日本国立成育医疗研究中心2021年数据显示,该国通过冻融胚胎技术诞生的孩子中,98.3%在5岁前生长发育指标与自然受孕儿童无差异。北京协和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透露:「我们现在更关注的是如何降低多胎妊娠率,而不是生存质量问题。」
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2020年发布的跨国追踪研究,对比了15.2万名试管婴儿与自然受孕者的健康数据。结果显示,在调整父母年龄、基础疾病等干扰因素后,两组人群在心血管疾病、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发生率上差异不足2%。英国剑桥大学生殖学家指出:「那些关于寿命缩短的说法,就像认为微波炉加热的食物会致癌一样缺乏依据。」
确实有研究指出试管婴儿的早产率(约11.5%)略高于自然受孕(9.2%),但美国儿科学会强调这主要与多胎妊娠相关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跟踪5000例单胎试管婴儿发现,他们的青春期发育进度与对照组完全同步。就像剖宫产宝宝不需要背负「非自然出生」的标签一样,受孕方式不该成为评判生命质量的标尺。
2022年深圳某小学发生的「试管宝宝」校园歧视事件,暴露出社会认知的滞后。实际上我国每年约有30万试管婴儿诞生,这个群体中已涌现出奥运冠军、青年科学家等杰出人才。著名生殖伦理学家王晓教授说得透彻:「精卵结合的地点不同,但生命的尊严同等。与其担心技术本身,不如更多关注如何为所有孩子创造公平的成长环境。」
选择正规生殖中心、做好孕前检查、保持良好心态——这三点比纠结技术安全性更重要。广州一对45岁夫妇通过PGT技术诞下健康双胞胎的经历证明,现代医学完全能帮助特殊人群实现生育梦想。毕竟,连世界卫生组织都将不孕症定义为「需要系统治疗的疾病」,我们又何必给生命贴上莫须有的标签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