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大早收到闺蜜发来的消息:「听说现在做试管能报销了?」配着个两眼放光的表情包。这已经是今年第三个问我试管报销政策的朋友了。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聊聊,这动辄十万的试管婴儿费用,究竟能报销多少?
去年在生殖科候诊时,听到隔壁夫妻算账:「促排药每天八百,取卵手术两万五……」妻子掰着手指头数,丈夫盯着手机里的余额叹气。这样的场景正在改变——2022年起,北京率先将16项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,试管妈妈们突然发现账单上多了个「医保统筹支付」的栏目。
现在全国已有21个省份部分城市试点,像杭州把胚胎培养、冷冻这些核心项目都纳入了报销范围。不过要注意的是,各地报销比例像开盲盒——北京报30%,山东某些城市能报到50%,而深圳目前还在政策观望期。
表姐去年在协和做了三代试管,总花费11.8万元。明细单显示:前期检查1.2万、促排卵药物2.8万、取卵移植手术3.5万,这些都属于可报销部分,约占总支出的65%。而基因筛查4.3万这个大头,现在还躺在自费清单里。
划重点:检查费、药费、手术费这三座大山现在有希望被医保分担。但像胚胎冷冻保存费这种持续支出,目前只有浙江等少数地区纳入报销。
朋友小王最近刚办好报销,她的经验是:提前准备三件套——结婚证、不孕诊断证明、定点医院证明。在武汉,她8.6万的总费用中,医保直接刷掉了2.1万,商业保险又报了1.8万。「就像玩俄罗斯方块,各种报销政策要严丝合缝地对上。」她笑着比划。
特别注意:多数城市要求女方年龄在40岁以下,且需要提供至少1年的不孕证明。有些地区还限制报销次数,比如北京规定每个治疗周期只能报销一次。
在私立医院工作的护士透露:「很多姐妹不知道,同一批促排药在不同医院差价能达到20%。」她建议多对比几家公立医院的药品价格。还有个小妙招——关注医院公众号,像郑州某三甲医院上月刚推出「试管周期套餐」,打包价直降15%。
杭州的李女士更有高招:她用医保卡里的历年余额支付了部分检查费,又通过医院申请到慈善基金的1万元补助。「东边不亮西边亮,总能找到省钱路子。」
卫健委最新吹风会上,相关负责人透露正在研究将基因筛查纳入报销。行业内部预测,未来三年内试管婴儿整体报销比例可能突破50%。已经有商业保险公司推出「试管险」,比如平安的「好孕宝」,连续投保两年如果试管失败,最高能获赔8万元。
专家提醒:选择医院时别光看名气,要重点看周期成功率。北医三院数据显示,35岁以下患者平均1.5个周期就能成功,这比盲目追求低价更划算。
站在生殖科走廊,看着墙上新增的医保政策宣传画,突然想起五年前这里贴的还是各种借款广告。或许不久的将来,那句「做试管倾家荡产」会彻底成为历史。正如某位试管妈妈在论坛写的:「报销政策就像夜路里的灯,虽然不能消除黑暗,但至少让我们看清了前进的方向。」